有一句話,澆水十年功,意思是種植物最難的是和澆水相關的議題。在花市購買植物問老闆,這要如何照顧?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:「土乾再澆」!這句話看似簡單,背後蘊含的意義每個人體會不一。
定時澆水器不易掌握適當的澆水
十多年前我在窗台種滿各式植物,因為有時不在家,有時又懶,就設置整組自動澆水管線,那時用的是電池式定時器,現在很多人入門到自動澆水,依然使用這種低階的定時定量控制裝置。稍微有經驗的人就知道,不同植物的習性不一外,各個季節的蒸散率也不同,時晴時雨。在台北冬天陰雨綿綿,和夏天日曬澆水頻率不應該一樣吧?
數年前基於這樣的考量,同時各種物聯網、雲端裝置出現,在歐美重視庭園造景的環境,出現了比較進步的自動澆水控制器。
智能聯網澆水控制器
我也不曉得該如何稱這種自動澆水系統,Orbit 稱為 Smart Wi-Fi Sprinkler Timer,Rachio 稱作 Smart Sprinkler Controller(這兩家在Amazon上評價算是不錯,我也都有使用),這東西具備有以下特性。
- 能依照地理位置取得天氣預報:Orbit 和 Rachio 都能抓到台灣的位置,再根據附近的氣象資訊,提供動態的澆水調整,例如有大雨或是風大、低溫等,會暫停澆水一兩天。也因為必須取得即時天候資訊,所以一定要連接wifi,並使用手機app控制。
- 季節澆水頻率不同:基本上每天澆水的時間是一樣的(你可以設定在清晨或是傍晚任何時段),可是可以依照「季節」的不同,採取隔多天的澆水頻率讓土壤能夠達成「土乾澆透」的需求。
- 分區控水:因為外國庭院大,所以會有分區(zone)的設計,可能前面草皮先澆,再來澆花圃。一來是同時澆水會造成水量無法足夠供應,再來是不同植株的需水量不同,草坪、草花、灌木和大型樹木若能分開控水會是較理想的。台灣雖然不太有這樣的需求,但同時有多肉和雨林植物的話,可以分開控管也不錯。
- 月曆式 Schedule:顯示兩週內澆水日的規劃,對於較在意澆水準確度的人來說,可以自行因應修改,避免天候演算失準造成災難。
其他像是用水量節能統計、或是根據植栽條件幫你計算的智能功能,則是各廠商加強發展的方向。
一般入手這類裝置的人,可能會卡在第一關設定的地方,尤其外國廠商的設置應用不見得在台灣能正常運作,我在Orbit B-hyve這產品使用大概有三年,提供一點初步設定的除錯經驗。
地址正確設定
首先,你必須讓app知道你的裝置設置在哪裡,他才能從附近抓氣象資訊來運用。雖然app可能會有方便的GPS定位(Use Current Location)幫你設定,但常常不管用。各家的設置填寫不一,要讓系統辨識你寫的地址格式對不對,主要看填寫完之後他能不能開始顯示現在的天候。
在Orbit上,裝置的地址設定如果使用Use Current Location雖然會出現中文的地址,可是經常會讓系統辨認不出來,目前氣溫不會顯示,Zone的Schedule以及Calendar不會規劃,嚴重的還會照成設置時app當機。你可以嘗試照著常規的英文地址設定,不需要太過精確(例如可以省略門牌分號和樓層),然後回到首頁,只要看到天候氣溫,就表示有設置正確。
有人會好奇,機器如何知道即時天候資訊的?在Devices裡面的Weather Adjustments裡面第一項:Current Weather Station,可以顯示附近的公共氣象站,基本上會是「機場」,所以假如你距離機場太遠,誤差可能會加大。若是想加強氣象資訊,有人會自己建立 Personal Weather Station (PWS)。
環境設置要領
新增zone時,app會詢問你幾個基本條件,例如土壤,日照,受雨影響程度,都是比較概略性的答覆。不過關於土壤和植物類型,則會影響澆水間隔滿大的(好像緯度也影響很大,我改地點為西雅圖,冬天間隔18天才澆水一次)。目前我設置介質為沙質壤土(sandy loam),一年生草花(Annual Flower),再進入Watering Schedule Adjustments看澆水頻率,則會比較接近我認為的實際模式,由於各條件均會影響預測控制,更進階的細部參數(Advanced Details)則專業到看不懂,需要微調的話得花時間去了解。
當機問題
曾經在初次設定時,點選Zone底下的Smart Details會不斷當機,後來發現是地址那邊設定好他無法辨別。希望app開發可以有明確的提示告訴使用者哪邊出問題。